南怀瑾先生:短短十几字,包涵了修养最高原则,包涵了见地、工夫、行愿_环球播报
发布时间:2023-04-17 06:57:58 来源:南怀瑾国学智慧


(相关资料图)

阅读本文前,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 “南怀瑾国学智慧” ,再点击 “关注” ,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。每天都有分享。完全是免费订阅,请放心关注。 孟子说的「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 」,「尽」是穷的意思,到头了,到了极点。佛法中有句诗: 「色穷穷尽尽穷穷,穷到源头穷也空」 ,这是我的老师 袁焕仙先生所作的诗 ,色相是空的,对它研究再研究,穷究再穷究,参空了,色相都是空的。空了也不对,「穷到源头穷也空」,最后连空也丢掉了,说它空也好,不空也好,那就是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。这就说明了 「尽其心」就是穷其心,自己思惟、思惟、再思惟,正思惟到极点,心相的本体穷到了尽头,就进到了空,然后见到了自性。见到了人性的自性以后,才见到了天性,就明白了形而上的性之体、形而下之用的本性。

这是孟子学问的中心。可见孔孟之道,不是随便的,因为中国文化,古代文字的表达,喜欢简练;外国的文字,喜欢分析、精详,一个字,一个意义,在事理的表达上、处理上,也是演绎的。中华民族有一个奇特的民族性,对于太繁细的文字,不大喜欢看,越简单越好,所以中国文字,在简练中有深意。前面孟子所说的「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」,短短的十几个字,就包涵了许多重要的人生修养的最高原则。

他又说:「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」,这两句话是讲修养工夫的作用。

「尽其心」,「知其性」,然后「知天」;而「存其心,养其性」是方法。要存什么心?儒家的方法是随时要存善念,所以后世的儒家说:「去人欲,存天理」,这就是至善之念。在古代,读书人怎样去具体实施呢?从前有一种「功过格」,在一张纸上画许多格子,有的是三百六十格,一年用的,每天一格;也有一种是三十格,每月一张,一天一格;更有的是每天一张,上面有十二格,每个时辰一格。每天读完书以后,要静坐思过,有做错的事,用墨笔在格中点一个黑点;如果做了好事、善事,则用硃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,这样天天反省。也有的是在口袋里放了红豆和黑豆,另外挂一个袋子,在书桌的旁边,如果做了一件坏事,或者动了一个坏念头,就投一颗黑豆子下去;如果做了一件好事,就投一颗红色豆子。这样一直反省到夏历十二月二十三,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人的善恶前夕,就要自己去数红黑点子或豆子。如果一年来,黑的多于红的,就要在灶君面前跪下来,自己照数责打自己,而且第二年将是良心上不安的一年。这种反省功夫,做得非常严格,绝对不敢欺人或自欺,更不敢欺骗上天的神明。

所以「存其心」,就是每在起心动念、动心忍性之间,慢慢要做到善念的存心多。所谓「善则养心」,因为人在做了一件好事以后,心里会很快乐,比做坏事害别人痛快得多,这就是「善则养心」的道理。「养其性」这个「性」,是习气之性,养性就是把坏的习气,慢慢变过来,变好了,变净洁了。这种学问之道的修养,是「事天」的,侍奉天的。这个「天」是内在的天性,如信佛的人,也可以说是事佛天;信道教的人,可以说事道天,或者上天也可以,反正有这样一个代名辞,代表一个看不见的无形力量。

现在讲「心性」是两层东西,还有一样是「命」,这就厉害了,孟子说「殀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」。

「殀」是短命而死,「寿」是活得长命。后世有一个界限,凡是未满六十岁而死的,都称「殀」,在讣文上,说到他的年龄时,只能说享「年」若干;满了六十岁以后死亡,才能称寿,说享「寿」多少年。

孟子这里是说,一个人生下来,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,在人生的学问修养上,随时都要存心养性,而对寿命的长或短,应无所喜恶。纵然今日修这个道,做这种修养,明天就会死亡,也照样继续修下去,对生死问题,毫不考虑。正如孔子说的: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」,今天早晨懂了这个道,晚上死掉也可以;假如说修道而长寿,修养越高,寿命越长,也可以。

所以,「殀」也好,「寿」也好,要能生死无忧,就了却了生死。这是唯一的不二法门,人生只有一条道路,生死不要被「殀」「寿」的观念所困,非常豁达。真正的寿命,不是这个血肉之躯活得长短的问题,是有没有明心见性的问题。明心见性了,就算明日死亡,也是不朽的;不明心见性,活千年也是白活。有人信其他宗教,或者信佛念佛几十年,当他躺在病床上快死的时候,叫他放心抛开生死,安心祈祷或念佛,他却说现在祈祷上帝也不灵了,佛也念不起来了。这就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,弄错了信仰上帝,信佛菩萨的真理。信上帝、信佛,并不是求此一血肉之躯的不死,而是要「修身以俟之」,是在明心见性以后,临终即放弃这个血肉之躯,安然而去,这就是「立命」。

以上三段,「尽心」「知性」「知天」是见地;「存心」「养性」「事天」是工夫;最后的「殀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」则是行愿。工夫达到了,生死已了,对于是殀是寿都无所谓了。

——南怀瑾先生《孟子与尽心篇》

养成阅读好习惯,看完顺手点 在看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